3月29日下午,花城文學課第15講“游戲與藝術——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生活”在越秀公園·陌上花開舉辦。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從“為什么游戲是藝術?游戲是怎樣的藝術?游戲如何借由技術的進步解放我們的創造力?”等方面,為觀眾全面介紹了自己多年以來對游戲的觀察。著名科幻作家分形橙子受邀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及對談嘉賓。

復旦大學教授嚴鋒(左)與科幻作家分形橙子(右)。
嚴鋒以自己與廣州的一段奇妙的緣分作為開場。1992年,嚴鋒為了給自己的個人電腦配置一張聲卡,專門來到廣州法政路65號的一個小店里。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電腦游戲《銀河飛將》,成為了他之后幾十年“沉迷”游戲的開端,從此一發不可收拾。就在講座當日上午,他重游故地,產生了一種“跨越現實的時空之旅”的感覺,因為游戲與廣州這座處于開放前沿的城市結緣,正印證了他一直以來的觀點:游戲能給人藝術的體驗,游戲就是藝術。
“藝術是什么”,從古至今有大量學者就這個話題提出看法,嚴鋒梳理了柏拉圖、康德、尼采、托爾斯泰、羅蘭·巴特、布迪厄等人的思想,認為這些關于藝術概念的論述,都能在游戲中找到對應。

在嚴鋒看來,游戲毫無疑問就是藝術,更重要的問題是,游戲是什么樣的藝術。與傳統的文學、戲劇、影視相比,游戲是一種可以輕易打破作者與讀者(觀眾)界限的藝術。“阿倫·斯穆特認為電子游戲是第一個創造性的大眾藝術。這個觀點我很認同。游戲能打破很多墻,打破限制,把現實的時空和超現實的時空疊加在一起、連接在一起。”嚴鋒說。在講座中,嚴鋒播放了《戰地1》《風之旅人》等游戲的片段,借以說明游戲在情感體驗和受眾互動等方面的特性。嚴鋒還認為,藝術是困難的,藝術水平越高的游戲,越有防止沉迷的效果。
嚴鋒提出了“表演”這一概念。“游戲,我們通常是玩,叫Play,但是Play還有另外一個意思,就是表演。表演是一種自我的表達。我們前面講到藝術的定義,包含自我表現、情感、模擬,在游戲中,這些元素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。”

前些年元宇宙概念經過了從爆火到沉寂的過程,但人們對虛擬現實的探索仍未結束。嚴鋒對于虛擬現實的未來充滿信心,他認為未來應當是虛擬與現實的融合。“它源于人性,要合乎人性,有利于人性的滋養和發展。它一定會得到科技的加持,科技越來越重要,力量非常強大。但是我們也要小心,就是它可以放出希望、放出理想、放出強烈的情感,也可能放出沉迷、各種暴力,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人文,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的積淀予以糾正。”虛擬并不是替代生活,而是要讓生活更美好,“我們要立足于生活、立足于當下,不能離開生活、逃離生活,但是我們又不局限當下的生活。這也是很多游戲設計者他們的理念和游戲發展的方向,我們要玩更好的游戲,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玩更好的游戲,我覺得這都是一種思考的方向。”嚴鋒說。
在對談環節,科幻作家分形橙子分享了自己的游戲體驗,一款充滿藝術感的游戲,可以讓他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和感動。同時也談到了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玩游戲這樣的現實問題。分形橙子認為,對于孩子玩游戲應該辯證看待,一方面玩游戲可以促進親子關系,為孩子提供更好的體驗新技術的機會,另一方面也確實要防止沉迷,避免危害健康。

談到科幻與游戲的關系,嚴鋒認為游戲本身就是很科幻的東西,而且游戲給了他更多接觸科幻的機會。“我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一代科幻謎,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是第一波科幻熱,到了80年代中期這第一波科幻熱就偃旗息鼓了。直到我拿起游戲之后,又回到科幻了,因為游戲當中有很多科幻。”
分形橙子認為,游戲可以把玩家帶去一個未知的全新的奇異世界,實際上科幻作品也是,科幻作品會把世界擴展到其他的空間、其他的時間,甚至古代、更遙遠的未來,這是人類好奇心的一種體現。“現實中不存在的體驗,我們能在游戲里面去親自融入、進入這個世界,我覺得這是科幻和游戲共有的一個魅力,這也是游戲跟科幻結合得這么緊的一個重要原因。”
此次講座全程圍繞游戲展開,通過對游戲的層層拆解,使觀眾們充分領略了游戲與文學藝術的深刻聯系。一直以來,花城文學課不斷拓寬文學話題,以文學為起點,向更廣泛的文化領域延申,為讀者提供豐富、多元的知識與體驗。據主辦方透露,此次講座同時在微信視頻號、微博、抖音、B站四個平臺同步直播,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2萬,足見網友們對游戲這個話題的關注。
據悉,花城文學課是花城出版社、花城文學院、《花城》雜志、《隨筆》雜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的系列文化公益活動,采取線下講座線上直播的方式,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和市民讀者的參與。
暫無評論內容